鴉片戰(zhàn)爭后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以“自強”為名,興辦近代軍事工業(yè)。從19世紀70年代起又以“求富”為名創(chuàng)辦民用工業(yè)。洋務運動時期一系列工業(yè)的興辦,揭開了中國近代工業(yè)的序幕,同時也為民族保險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開辟了市場。
1865年5月,中國第一家華商企業(yè)——上海華商義和公司保險行成立。但其規(guī)模教小,并未開展船舶保險業(yè)務,只經營船貨保險。真正成為中國民族保險業(yè)里程碑的是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保險招商局及其后的仁濟和保險公司。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以招商局入股為目的,輪船招商局采取了西方股份制公司制度。開辦后,先后向英國購買伊頓輪、代勃來開輪、其潑利克輪等船只。
輪船招商局的成立,即刻招致了洋商的排擠。伊頓輪在向上海某洋商保險公司投保時,遭到拒絕,隨后轉向怡和保安兩洋行投保,各保一萬五千兩,但保險期間只有15天,保費昂貴。洋商保險公司的“冷遇”,使招商局意識到“華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棧,自籌保險”的重要性。1875年。李鴻章委托唐延樞、徐潤籌辦中國首家船舶保險公司——保險招商局事宜。同年11月1日,《申報》刊登《保險招商局公啟》。從4月起,《申報》連續(xù)半個月刊登《保險招商局公啟》。12月28日,保險招商局正式成立,華商投資踴躍,由于“投資逾額”,將原定股額15萬兩擴大到20萬兩,承保能力也有提高。
保險招商局畢竟財力有限,只能承保船值一萬兩和貨值三萬兩的貨船,而當時每艘船的價值大約為10余萬兩,所以逾額部分還須向外商保險公司投。但外商保險公司只限保六成,剩余部分仍需要由保險招商局自己承擔,所以風險責任依然很大。為此,1876年7月,唐延樞、徐潤等人開始籌資設立仁和保險公司,《申報》曾刊登招股公啟,總結了保險招商局的工作,并闡明了設立“仁和”的緣由:“蓋保險招商局之設,自乙亥臘月開辦,原議集資15萬兩,嗣以入股者多,復增5萬兩,共成20萬兩。業(yè)經司有成規(guī),辦理頗稱起色。凡所保本局及各洋商船貨,子母相衡,原有限制,每因投保逾額,至代轉保于洋商,傍落利權,能無介意。某等思維再三,允宜循照成章,廣集厚資,別分一幟。因與茶商及各幫公議,另立仁和保險公司?!比屎退U公司1876年7月正式成立,資本20萬兩,保險業(yè)務及帳目均由招商局招商局經理。后來,由于投股者眾多,股金又增至25萬兩。公司試辦一年后,獲利豐富,利潤率達30-40%。第二年又添招股本25萬兩,股本總額共計5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