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呂文琦
在今年保險公司股權交易市場的“貨架”上,能交易的“商品”頗多,然而交易成功者寥寥。
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發(fā)布的披露信息顯示,北京供銷社公開掛牌轉讓北京人壽4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3.986%,轉讓底價為8.18億元。這是北京供銷社第三次轉讓北京人壽股權,若轉讓成功,北京供銷社將退出股東行列。
成功實現(xiàn)中資轉外資的華泰保險也遭遇股東“清倉”,多家央企從去年開始陸續(xù)轉讓所持有的股權。
在行業(yè)轉型和監(jiān)管限制等因素影響下,曾經炙手可熱的保險公司股權上演“門前冷落車馬稀”,但外資正在中國保險市場開啟“買買買”模式。
北京人壽大股東多次掛牌股權
北京供銷社由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全資持股,為北京人壽三家并列第一大股東之一。另外兩大股東分別為北京順鑫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北京韓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韓建集團”),三公司均持股13.986%。
這已是北京供銷社第三次嘗試出售北京人壽股權。此前,北京人壽方面曾表示北京供銷社出清手中股權旨在聚焦主業(yè)、調整優(yōu)化國有資本布局。
北京供銷社首次嘗試掛牌轉讓北京人壽股權是在2021年。彼時并未打算完全出售所有股份,而是出售4.99%的股份,總計1.4271億股,轉讓的底價為3.6158億元。但是這次轉讓并沒有下文。
2023年10月,北京供銷總社黨委書記、理事長馬建梅在當年三季度工作會上強調,要“窮盡一切辦法,推進非主業(yè)項目盡快退出”,以助力市社“減輕負重,輕裝上陣”,推動市社高質量發(fā)展。隨后,北京供銷社再次上架北京人壽,轉讓股權比例由4.99%增至13.986%,依舊未能如愿。
想要轉讓北京人壽股權的股東不止北京供銷社一家。2021年,北京人壽的另一位第一大股東韓建集團也計劃出售其持有的股權。然而,韓建集團與潛在受讓方廈門港誼集團有限公司和廈門君創(chuàng)投資有限公司之間發(fā)生了爭議,甚至對簿公堂,導致其持有的北京人壽股權被質押或凍結。
此外,北京人壽的另一股東恒有源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曾在2021年試圖出售其持有的近5%股權,但同樣因涉及訴訟而失敗,目前這筆股權仍處于凍結狀態(tài)。
北京人壽成立于2016年12月,2018年2月正式開業(yè),注冊資本28.6億元。北京人壽因其名稱和股東背景受到關注,公司發(fā)起股東包括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和社會企業(yè)。但這些元素并沒有給北京人壽帶來盈利,2018年至今共計虧損8.92億元。
截至2024年一季度,北京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96.01%、183.39%,而根據預測,今年二季度北京人壽核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預計分別降至87.96%、173.73%。
為增強公司償付能力,北京人壽曾于2021年至2022年3次公開發(fā)行債券期限為“5+5”的資本補充債。上述債券總計14億元,初始票面利率設定均為5.5%。值得一提的是,為節(jié)省利息成本,公司會選擇在第五年末未行使贖回權,不然票面利率將在原基礎上上升100個基點。
然而北京人壽在其2023年年報中表示,將不會行使贖回權。在利率下行的當下,也折射出該公司在資本補充上的壓力。
外資正在加碼中國保險市場
想要離場的還有華泰保險的股東。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顯示,中廣核集團以7200萬元的價格公開出售其所持有的華泰保險66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16%)。
近一年間,東風汽車集團、中國鋁業(yè)集團、中國船舶集團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家央企已陸續(xù)出售旗下公司持有的華泰保險股份,皆為“清倉式”轉讓,不過均尚未成交。另外,4月24日,中國華電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其持有的永誠保險16552.8萬股,合計7.6%的股權。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保險股東的撤退一方面受“退金令”影響,另一方面也折射了險企經營的困境。
6月3日,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擴大會議強調,各中央企業(yè)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yè)實業(yè)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的背景下,央國企出清與主業(yè)協(xié)同度低的金融股權,利于聚焦主責主業(yè),優(yōu)化資產結構。
北京聯(lián)合大學金融系教師楊澤云向界面新聞分析指出,在保險公司股權供給上,近年來的央企退金令以及此前大舉進軍保險業(yè)的房地產公司自身遭遇資金困境,增加了保險公司股權供給、減少了需求。近年實施的“償二代二期”提高了保險公司對于資本的要求,不少公司都有增資擴股的要求。但保險業(yè)正經歷轉型發(fā)展,保險公司面臨著較大的經營壓力,保險業(yè)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也逐年下降。
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向界面新聞表示,保險公司股權遇冷背后是市場對保險公司本身的價值和對于未來業(yè)務開展預期的判斷。目前,在投資端,利率中樞下行以及房企股權和債權的表現(xiàn)拖累了險資的收益率。另外,保險公司股權交易對出資人的限制遠多于單純的股票交易,因此各種不利的因素會在股權交易中進一步放大,令保險公司股權交易遇冷。
不過,在一些央國企股東意圖離場之時,外資正在加碼中國保險市場。
5月11日,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責任公司轉讓中意財險51%股權給忠利保險有限公司獲批;5月20日,比利時富杰保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10.75億元認購太平養(yǎng)老增發(fā)股份,交易完成后,富杰將持股10%;6月4日,前海再保險公告稱,公司10%股權由保德信國際保險控股有限公司競得;6月24日,國民養(yǎng)老公告稱,公司擬以發(fā)行新股增資方式引入安聯(lián)投資有限公司為戰(zhàn)略投資人。
監(jiān)管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境外保險機構在境內已經設立了67家營業(yè)性機構和70家代表處,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2.4萬億元,在境內保險行業(yè)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0%。
![](http://n.sinaimg.cn/finance/cece9e13/20240627/655959900_20240627.png)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http://n.sinaimg.cn/finance/72219a70/20180103/_thumb_23666.png)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